中國公民健康素養(yǎng)——基本技能瀏覽數:17次
53.關注健康信息,能夠正確獲取、理解、甄別、應用健康信息。 日常生活中,要有意識地關注和學習健康知識。遇到健康問題時,能夠積極主動地利用現有資源獲取想要了解的信息。優(yōu)先選擇從政府、衛(wèi)生健康行政部門、衛(wèi)生健康專業(yè)機構、官方媒體等正規(guī)途徑獲取健康信息。對于各種途徑傳播的健康信息能夠判斷其科學性和權威性,不輕信、不盲從。 能夠正確理解健康信息,并對健康信息的科學性進行評估,能夠將健康信息自覺應用于日常生活,維護和促進自身及家人健康。 54.會閱讀食品標簽,合理選擇預包裝食品。 食品標簽是書寫、印制或附加在食品外包裝上的標牌及其他說明物。食品標簽上標有配料(表)、凈含量、適用人群和食用方法、營養(yǎng)成分表、營養(yǎng)聲稱、營養(yǎng)成分功能聲稱等表現食品營養(yǎng)特征的信息。 配料(表)是了解食品的主要原料、鑒別食品組成的最重要途徑,按照“用料量遞減”原則,依序列出食品原料、輔料等名稱及含量。 營養(yǎng)成分表是標示食品中能量和營養(yǎng)成分的名稱、含量及其占營養(yǎng)素參考值(NRV)百分比的規(guī)范性表格,說明每100g (或每100ml)食品提供的能量以及蛋白質、脂肪、飽和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糖、鈉等營養(yǎng)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營養(yǎng)素參考值(NRV)的百分比。其中能量及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鈉四種核心營養(yǎng)素是強制標示的內容。 營養(yǎng)聲稱是對食物營養(yǎng)特性的描述和聲明,包括含量聲稱和比較聲稱。如果食品中某營養(yǎng)素達到了一定限制性條件,預包裝食品作出某營養(yǎng)素來源或含有、高或富含、低含量、無或不含的含量聲稱,如高鈣、低脂、無糖等;或者與同類食品相比的優(yōu)勢特點,比如增加了膳食纖維,或減少了鹽用量等。 購買預包裝食品時,通過閱讀食品標簽和營養(yǎng)成分表,了解各種食物原料組成、能量和核心營養(yǎng)成分及含量水平,選擇健康食品,慎選高鹽、高油、高糖食品。 55.會識別常見危險標識,遠離危險環(huán)境。 危險標識由安全色、幾何圖形和圖形符號構成,用以表達特定的危險信息,提示人們周圍環(huán)境中有相關危險因素存在。常見的危險標識包括高壓、易燃、易爆、劇毒、放射性、生物安全等。 危險標識只起提醒和警告作用,其本身不能消除任何危險,也不能取代預防事故的相應設施。識別常見危險標識,遠離危險,保護自身安全。 56.科學管理家庭常用藥物,會閱讀藥品標簽和說明書。 合理儲備、存放醫(yī)用急救物品和常用藥物。家中常備的醫(yī)用急救物品包括碘伏、75%醫(yī)用酒精、創(chuàng)可貼、醫(yī)用紗布、敷料、繃帶、三角巾、繃帶剪、 一次性醫(yī)用手套、醫(yī)用口罩等。家中常備的基本藥物包括感冒藥、退燒藥、外用跌打損傷藥、止瀉藥以及根據家庭成員健康情況應儲備的藥品,處方藥必須遵醫(yī)囑使用。急救物品和基本藥物要定期清理,過期更換,及時補充。 藥品包裝應當按照規(guī)定印有或者貼有標簽并附有說明書。標簽或者說明書應當注明藥品的通用名稱、成分、規(guī)格、上市許可持有人及其地址、生產企業(yè)及其地址、批準文號、產品批號、生產日期、有效期、適應證或者功能主治、用法、用量、禁忌、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。標簽、說明書中的文字應當清晰,生產日期、有效期等事項應當顯著標注,容易辨識。麻醉藥品、精神藥品、醫(yī)療用毒性藥品、放射性藥品、外用藥品和非處方藥的標簽、說明書,應當印有規(guī)定的標志。用藥前需要仔細閱讀藥品標簽和說明書。 藥品說明書是載明藥品重要信息的法定文件,是選用藥品的指南。用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,首先看藥品批準文號,可以通過國家藥品監(jiān)督管理局的網站(www.nmpa.gov.cn)查詢真假,沒有批準文號的堅決不能購買;其次了解藥物服用時的注意事項、服用劑量、頻率和時間;需要同時使用多種藥品時,應仔細閱讀使用方法或詢問醫(yī)生、藥師。嚴格遵守醫(yī)囑,不擅自停藥、換藥;使用藥物期間應避免飲酒,防止酒精與藥物發(fā)生相互作用。某些藥物可能引起困倦、嗜睡和眩暈等反應,駕車或高空作業(yè)時應避免使用。 藥品應保存在原始包裝中,不要將瓶外標簽撕掉。最好上鎖保存,謹防兒童及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者接觸。一旦誤服誤用,及時攜帶藥品及包裝就醫(yī)。 藥品按說明書要求妥善存放,防止變質或失效,每隔3個月左右查看藥品是否過期或變質;過期和變質藥品不能隨意丟棄,按照有害垃圾處理。 57.會測量脈搏、體重、體溫和血壓。 家庭常備體重秤、體溫計、血壓計等健康自測設備,并掌握正確使用方法。 脈搏測量方法:將示指、中指和無名指指腹平放于手腕橈動脈搏處,計1分鐘搏動次數。正常成年人安靜狀態(tài)下脈搏為60-100次1分。也可利用可穿戴設備(如運動手環(huán)等)來測量。 體重測量方法:清晨空腹測量,脫去鞋子和厚衣物,將體重秤置于水平地面,雙腳自然分開站立于體重秤上,雙臂自然下垂,頭部正對前方,保持身體重心平衡,讀取體重秤上的數值。 使用玻璃體溫計測量腋下體溫方法:先將體溫計度數甩到35℃以下,再將體溫計水銀端放在腋下最頂端后夾緊,5~10分鐘后取出讀數。正確讀數方法:用手拿住體溫計的玻璃端,即遠離水銀柱的一端,使眼睛與體溫計保持同一水平,然后慢慢轉動體溫計,從正面看到很粗的水銀柱對應的數值即為體溫的讀數。讀數時注意不要用手碰體溫計的水銀端,否則會影響水銀柱讀數而造成測量不準。使用電子體溫計按說明書操作。 家庭自測血壓方法:推薦使用認證合格的上臂式電子血壓計。測量前安靜休息至少5分鐘。測量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,雙腳平放于地面 (禁止交叉),不說話。肘部與心臟處于同一水平上,袖帶下緣應在肘 窩上2.5厘米(約兩橫指)處。袖帶松緊合適,可插入1-2根手指為宜。電子血壓計顯示屏上的數值穩(wěn)定后讀取數值,一般情況下,最上面的數值是收縮壓,中間的數值是舒張壓,最下面的數值為脈搏。連續(xù)測量2 次,兩次測量時間間隔1-2分鐘,做好記錄,取兩次讀數的平均值作為血壓值。 58.需要緊急醫(yī)療救助時,會撥打120急救電話。 120急救電話是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開設的醫(yī)療衛(wèi)生專用緊急救援電話,24小時有專人接聽。工作人員接到呼救電話后,可立即派出救護車和急救人員前去施救,是救助急危重癥患者最方便、最快捷的醫(yī)療救援方法。 在家中、公共場所、野外等,只要發(fā)生以下情況,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呼救:突發(fā)疾病類,如患者出現昏迷、胸痛、呼吸困難、抽搐等急危重癥的表現;傷害類,如因車禍、生活意外或刑事案件等原因導致身體嚴重受傷;突發(fā)事件類,如發(fā)生火災、溺水、觸電、中毒、踩踏傷等;其他各種突發(fā)因素導致生命健康出現重大問題,需要醫(yī)療幫助時。 撥打120急救電話求助,電話接通后,要準確報告患者所在的詳細地址、主要病情,以便救護人員做好救治準備;同時,報告呼救者的姓名及電話號碼。必要時,呼救者可通過電話接受醫(yī)生指導,為患者進行緊急救治。通話結束后,應保持電話暢通,方便救護人員與呼救者聯系。在保證有人看護患者的情況下,最好安排人員在住宅門口、交叉路口、顯著地標處等候,引導救護人員盡快趕到現場,爭取搶救時間。 120急救電話是寶貴的醫(yī)療急救資源,是為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生命開設的一條綠色救助通道。合理利用急救資源,非必要請不要撥打120急救電話,盡可能協助保持120暢通,把有限的急救資源留給急危重癥患者。 59.妥善存放和正確使用農藥,謹防兒童接觸。 殺蟲劑、殺菌劑、除草劑、滅鼠劑、殺蟑餌劑等農藥可經口、鼻、 皮膚等多種途徑進入人體,可能使人中毒。應當妥善保管,謹防兒童接觸或誤食。 保管易揮發(fā)的農藥時,一定要把瓶蓋擰緊。有毒物品不能與糧油、蔬菜等堆放在一起,不能存放在既往裝食物或飲料的容器中,以免發(fā)生誤服中毒。已失效的農藥和殺蟲劑不可亂丟亂放,防止誤服或污染食物、水源。 施用農藥時,要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,做好個人防護。嚴禁對收獲期的糧食、蔬菜、水果施用農藥。嚴防農藥污染水源。 發(fā)現農藥中毒者,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呼救。經消化道中毒者,如果中毒者清醒,不建議常規(guī)催吐。經皮膚中毒者,要立即沖洗污染處皮膚。經呼吸道中毒者,要盡快脫離引起中毒的環(huán)境。 60.遇到呼吸、心搏驟停的傷病員,會進行心肺復蘇,學習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(AED)。 對于呼吸、心搏驟停的傷病員,最佳搶救時間窗口是4分鐘。如能在現場給予及時的徒手心肺復蘇配合AED的使用,可大大提高搶救成功率。 心肺復蘇包括三個步驟,依次是胸外按壓、開放氣道和人工呼吸。進行胸外按壓時,施救者將一只手掌根放在患者胸部正中、兩乳頭連線水平(即胸骨下半部),雙手掌根重疊,十指相扣,掌心翹起,雙上肢 伸直,上半身前傾,以髖關節(jié)為支點,用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30次。按壓深度成人為5~6厘米,兒童約5厘米(或1/3胸徑厚度),嬰兒約4厘米(或1/3胸徑厚度),按壓頻率100-120次1分,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完全回復原狀;用仰頭舉頦法打開氣道;口對口人工呼吸(嬰兒口對口鼻)2次,每次約1秒,吹氣時應見胸廓隆起。30 次胸外按壓和2次人工呼吸為1個循環(huán),每5個循環(huán)評估一次患者呼吸和脈搏。如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,將其翻轉為側臥位,密切觀察生命體征;如未恢復,繼續(xù)實施心肺復蘇,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,或專業(yè)急救人員到達現場。 大型公共場所和高風險家庭都需配備AED。AED使用方法:打開電源開關,按照圖示將電極片貼在患者裸露的胸部,等待AED分析心律。如需電擊除顫,等待AED充電,確保所有人員不接觸患者,按下除顫按鈕。除顫后,繼續(xù)心肺復蘇,2分鐘后AED再次分析心律。遵循AED語音提示操作,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和心跳,或專業(yè)急救人員到達現場。 61.發(fā)生創(chuàng)傷出血時,會進行止血、包扎;對懷疑骨折的傷員不要隨意搬動。 發(fā)生嚴重創(chuàng)傷時,應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呼救。 受傷出血時,應立即止血,以免出血過多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。傷口流血不多時,應先對傷口徹底清洗、有效消毒后,再進行包扎。傷口流血較多時,如果傷口沒有異物,應立即采取直接壓迫、加壓包扎或止血帶等方法進行止血。如果傷口有異物,不要輕易取出,應妥善固定,由醫(yī)生處理。為他人處理出血傷口時,要做好個人防護,盡量避免直接接觸血液。 對懷疑骨折的傷員進行現場急救時,應使傷員保持合理體位,不要隨意移動傷處,不要在現場進行復位,以免斷骨刺傷周圍的血管、神經。開放性骨折直接包扎,不沖洗、不涂藥。如現場環(huán)境不安全,需要緊急撤離時,在轉運前需要對骨折部位進行妥善固定。 62.會處理燒燙傷,會用腹部沖擊法排出氣道異物。 燒燙傷一般由火焰、沸水、熱油、蒸汽等引起,輕者損傷皮膚,出現腫脹、水皰、疼痛;重者皮膚燒焦,甚至血管、神經、肌腱等同時受損。發(fā)生燒燙傷后,應立即用清潔水源持續(xù)沖洗或浸泡傷處降溫10-20 分鐘,直至疼痛減輕。在沖洗的同時,迅速剪開或脫下受傷處的衣物,切勿強行剝脫。如出現水皰不要刺破,不要在創(chuàng)面上涂任何油脂或藥膏,應用清潔的紗布或布料覆蓋受傷部位,保護創(chuàng)面,防止感染;嚴重燒傷者,應盡快轉送到有救治能力的醫(yī)院治療。 食物或其他物體進入氣道后會導致氣道阻塞,造成機體缺氧,嚴重時可引起窒息死亡。如發(fā)生氣道梗阻,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。對不完全氣道梗阻者,應鼓勵其用力咳嗽。對于完全氣道梗阻者,在等候120救援人員到來期間,應立即同步采用腹部沖擊法急救。 腹部沖擊法:施救者將雙臂分別從患者兩腋下前伸并環(huán)抱患者。一手握拳,另一手從前方包住該拳,使拳眼貼在患者肚臍上方1-2橫指處,用力向患者上腹部的內上方連續(xù)沖擊,直到異物被排出。 如果患者失去意識,出現呼吸、心搏驟停,應立即將其平放在地上,開始實施心肺復蘇。 63.搶救觸電者時,要首先切斷電源,不要直接接觸觸電者。 搶救觸電者之前,首先做好自我防護。在確保自我安全的前提下,立即關閉電源,或用不導電的物體如干燥的竹竿、木棍等將觸電者與電源分開。千萬不要直接接觸觸電者的身體,防止施救者發(fā)生觸電。 防止觸電發(fā)生,要學習安全用電知識,正確使用家用電器,不超負荷用電;不私自接拉電線;不用潮濕的手觸摸開關和插頭;遠離高壓線和變壓器;雷雨天氣時,不站在高處,不在樹下避雨,不打手機,不做戶外運動。 64.發(fā)生建筑火災時,撥打火警電話119,會自救逃生。 所處房間發(fā)生火災,如火勢處于初起階段,應使用正確方法將火撲 滅;如火勢較大無法撲滅,應盡快逃生,逃生時應關閉著火房間的房門,防止煙火向外蔓延。 所處房間外發(fā)生火災,應先用手試探房門和門把手溫度,如已發(fā)燙 或有煙氣從門縫進入屋內,則不要開門,要用浸濕的毛巾、抹布等堵住 門縫,防止煙氣進入,同時用水澆濕房門降溫,并撥打119報警電話等 待救援,切不可貿然逃生。可到外部沒有煙氣的窗口邊,通過呼喊、揮舞鮮艷的衣物或手電筒發(fā)出求救信號,告知救援人員自身所處位置。如果房門溫度正常,可開門縫觀察,當逃生路線沒有受到煙火威脅,判斷 可以順利逃生的情況下,要及時撤離到戶外安全的地方,建議家中常備 防煙面罩,并學會正確使用方法,逃生時可避免受到有毒煙氣侵害;如觀察到逃生路線有少量煙氣,要冷靜判斷能否安全到達室外安全場所,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否需要逃生,特別要指出的是,當自身所處環(huán)境相對安全(例如:所處房間與外界有耐火等級較高的門窗阻隔)的時候,固守待援往往比轉移逃生更加安全。 逃生時如遇火災煙氣,要降低姿勢以減少吸入煙氣和提高能見度,必要時貼近地面匍匐前進。火災逃生時不要貪戀財物,不乘坐電梯。 撥打火警電話119,要講清楚火災地址、起火部位、主要燃燒物、火勢大小、有無人員被困等基本情況,留下報警人姓名和聯系電話。 65.發(fā)生滑坡、崩塌、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和地震時,選擇正確避險方式,會自救互救。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,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的、對環(huán)境造成破壞的地質作用或地質現象,包括崩塌、滑坡、泥石流等類型。地質災害避險應把握三個緊急撤離的原則,即隱患點發(fā)生強降雨時要緊急撤離、接到暴雨藍色及以上預警要緊急撤離、出現險情或對險情不能準確研判時要緊急撤離。 遭遇滑坡,首先要保持冷靜,迅速環(huán)顧四周,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,不能順著滑坡體滑動的山坡跑,應向滑坡的兩側跑。當處在整體快速移動的滑坡體上但又來不及跑離時,要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體。 遇滑坡逃離時,切記不要顧及個人財物。 遭遇崩塌,如果身處崩塌影響范圍一定要繞行;如果處于崩塌體下方,應迅速向兩邊逃生,越快越好;如果感覺地面震動,也應立即向兩側穩(wěn)定地區(qū)逃離。 遭遇泥石流,不要沿溝谷上下跑,應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,快速離開溝道、河谷地帶。不要在土質松軟的斜坡停留,以防斜坡失穩(wěn)下滑,也不要躲在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陡峭山坡下方。泥石流發(fā)生時,越高的地方越安全。 發(fā)生地震時,避險原則是伏地、遮擋、抓牢。感到地面震動時,立即就近臥倒在地,在桌子下、床下躲避,雙手抓住旁邊的固定物防止身體滑動。不要擅自跑動,否則容易被震落的建筑裝飾物砸傷。 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。住高樓者,不要跳樓,不要使用電梯。撤離到室外后,要避開高大建筑物、立交橋、電線桿、廣告牌等。震后不要立即返回建筑物內,以防余震發(fā)生。 如果地震被埋,要堅定生存信念,尋找和開辟脫險通道,保存體力,不要大喊大叫,可用磚頭、鐵器等有規(guī)律地擊打管道或墻壁發(fā)出求救信號,盡量尋找和節(jié)約食物、飲用水,設法延長生命,等待救援。 震后救護傷員時,要立即清理口鼻異物,保持呼吸道通暢;對出血部位及時止血、包扎;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。 66.發(fā)生洪澇災害時,選擇正確避險方式,會自救互救。 洪澇災害包括洪水災害和雨澇災害兩類,多指大雨、暴雨引起水道急流、山洪暴發(fā)、河水泛濫、淹沒農田、毀壞環(huán)境及各種設施等現象。嚴重的洪澇災害會誘發(fā)山崩、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災害,在突發(fā)公共事件中屬于重大、頻發(fā)、面廣的自然災害。 預防洪澇災害,要關注天氣預報,多雨水季節(jié)不去山區(qū)河道等危險地帶。注意洪災預警,特別是發(fā)生持續(xù)暴雨時,要高度警惕。接到洪災預警時,要根據政府要求,有序轉移到地勢高、地基牢固的地方。關閉煤氣閥門和電源開關,防止次生災害發(fā)生。 遭遇山洪,要果斷躲避。溪、河洪水迅速上漲時,不要沿著河谷跑,應向河谷兩岸高處跑。住宅被淹時,要向屋頂、大樹轉移,可用繩子將身體與固定物相連,以防被洪水卷走,并發(fā)出呼救信號,積極尋求救援。落水者要盡可能地保存體力,利用門板、桌椅、木床、竹木等漂浮物轉移到較安全地帶。不要貪戀財物,以免喪失逃生機會。 對于救上岸的淹溺者,不要控水,盡量將其置于側臥位,注意擦干身體并保暖。如果溺水者意識不清,迅速清理口鼻異物,保持氣道通暢。對呼吸心跳停止的溺水者實施心肺復蘇,對有外傷的給予止血、包扎、骨折固定等。
|